Industry leader

中獸藥保健防疫基本原理及其應用
歡迎關注華泰微信公眾號
信息來源:本站 日期:2015-05-25
按中獸醫學理論,動物體以五臟為中心,六腑(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)為五臟之表;五臟分別主管五體(脈、皮、肉、筋、骨)、五華(面、毛、唇、爪、發)、五官九竅(舌、鼻、口、目、耳及二陰);生五志(喜、憂、思、怒、恐),藏五神(神、魄、意、魂、志),化五液(汗、涕、淚、涎、唾);五臟所主管的器官、神志等與五臟一起分屬于五行,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,乘侮勝復及五行互藏的規律相互聯系、相互制約、相互促進而形成一個整體;臟與臟、臟與腑、腑與腑以及五官九竅、四肢百骸以氣血精津液為物質基礎,通過經絡密切聯系,其中某一臟或某一器官有病必然殃及其余四臟以及全身。由于五行系統的生克制化,亢害承制關系是一種相互交錯的網,因此,五臟的生克制化,亢害承制也是一個復雜的立體網絡結構;五臟可以被看著一個整體,而其中的每一臟都具有五臟的部分功能,也可看著是五臟的縮影和統一體,這就是所謂的“五臟互藏”之意。故《景岳全書·真臟脈》曰:“凡五臟之氣必互相灌溉,故各五臟之中,必各兼五氣”。不僅動物體的臟、腑、器、官、神、志按五行規律相互聯系,一年四季,風雨寒涼,花草樹木等時間萬物均如此,因此,利用不同五行屬性的藥物,結合動物所處的季節與環境的五行屬性,對不同五行屬性的臟腑的生理機能或狀態進行調整,使之功能恢復并保持平衡的,動物即可以恢復或保持健康。
調整臟腑,就是指在治療臟腑病變時,既要考慮一臟一腑之陰陽氣血調整,更要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,使之重新恢復平衡狀態,基本原則如下:
1)根據臟腑病理變化,調整臟腑的陰陽氣血: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。如,肝病病理特點為肝氣肝陽常有余,肝陰肝血常不足。故治療肝病重在調氣、補血、和血,結合病因予以清肝、滋肝、鎮肝等。
2)順應臟腑的生理特性進行調整。如脾喜燥惡濕,脾氣主升,以升為順;胃喜潤惡燥,胃氣主降,以降為和。故治脾常宜甘溫之劑以助其升運,而慎用陰寒之晶以免助濕傷陽。治胃常用甘寒之劑以通降,而慎用溫燥之品以免傷其陰。
3)根據五行生克制化規律,協調臟腑之間的關系?!疤搫t補其母”,“實則瀉其子”;或抑強或扶弱,或二者兼施而分清主次;亦可將“補母瀉子”與“抑強扶弱”結合起來,調整病臟及前后二臟三者間的關系。
4)根據五臟互藏理論,分清主從之別,對主要臟器進行調整。就呼吸功能而言,五臟均參與呼吸的調節,其中尤以肺脾腎為要。所以,呼吸功能失調,常重在調治肺脾腎三臟。
5)根據臟腑相合關系調節:或臟病治腑,或腑病治臟,或臟腑同治。實則瀉腑,虛則補臟。
隨著四時氣候的春溫、夏熱、長夏濕、秋燥、冬寒的變化規律,生物出現春生、夏長、長夏化、秋收、冬藏等相應的變化。動物體(人體)與萬物一樣,也會適應四時陰陽而變化?!鹅`樞》曰:“天暑衣厚則腠理開,故汗出”;“天寒則腠理閉,氣濕不行,水下留于膀胱,則為溺與氣”。意思是春夏時節,動物體(人體)腠理較稀松,易于發泄多汗,以維持體內的生理平衡。秋冬時節,腠理致密少汗而多尿,以適應氣候寒涼的變化。這種隨四季而變的規律不僅存在于生理方面,疾病的發生亦是如此?!端貑枴份d:“春善病鼽衄,仲夏善病胸脅,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秋善病風瘧,冬善病痹厥”。換著當前的疾病情況而言就是說:春季多發上呼吸道疾??;夏季中期多發胸腔部位疾??;從小暑到立秋期間,易發生受涼腹瀉疾??;秋季是瘟疫高發期;冬天發生的疾病往往跟肢體有關。
根據以上原理以及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”的中醫真諦,動物保健防疫,理應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,給動物投喂不同的藥品,調養五臟神志,以順應四時節氣,防治疾病,促進健康與生產。按照中醫理論,春天萬物復蘇,適合“升補”;夏天在天為熱,適合“清補”;秋天,在天為燥(長夏則濕重),適合“平補”;冬天在天為寒,適合“滋補”。在按此原則進補的時候,要根據不同年齡、不同健康狀況,選擇適合當時情況的藥或膳進行調理和滋補。明代著名大醫學家張景岳說:“春應肝而養生,夏應心而養長,長夏應脾而養化,秋應肺而養收,冬應腎而養藏”。五臟的生理活動,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,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。然而,道家養生原則認為四季補益應該分為兩種情況:五臟之氣在四季中當旺而旺的時候,春天,肝旺則養脾;夏天,心旺則養肺;秋天,肺旺則養肝;冬天,腎旺則養心;四季,脾旺則養腎;當五臟之氣在四季中當旺而不旺時,就應該春補肝,夏補心,秋補肺,冬補腎,四季補脾;《修真密錄》認為,前一種情況應“春無食酸,夏無食苦,四時各減時味者,謂氣壯也;減其味,以殺盛氣”;后一種情況應“凡和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咸,調以滑甘;注云:多其時味,以養其氣也”。道家養生原則還認為應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。華陽真人說:“及春夏養陽,以真氣隨天大運,在肝與心,肝與心,氣升之所;秋冬養陰,以真氣隨天大運,在肺與腎,肺腎者,液降之所?!标P于養陰養陽,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亦有所載:“所以圣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?!币簿褪钦f,春夏季節宜適溫補陽氣,秋冬季節應滋補陰液。
以上所述為一年四季的補益原則,至于補益所用的材料,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引《風土記》里主張“以蔥、蒜、韭、蓼、蒿、芥等辛嫩之菜,雜和而食”,其中蓼、蒿等野菜現已較少食用,而蔥、蒜、韭均是養陽的佳蔬良藥。唐代藥王孫思邈說:“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養脾氣”,意思是春季飲食調養宜多食甜,多吃菜,少食酸。
綜合上述中醫藥經典,結合現代養殖基本情況,筆者認為,在現代養殖中使用中獸藥進行動物的保健防疫,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,合理應用中獸藥。
1)根據動物生長周期進行保健防疫
以養豬為例,根據對豬的使用目的不同,一個豬場就有種公豬、種母豬、商品豬,其中種母豬又包含后備母豬與經產母豬,經產母豬又有妊娠母豬、生產母豬、哺乳母豬等;商品豬又可分為乳豬、斷奶豬、保育豬、育肥豬;各個階段的豬情況不一樣,使用的保健藥物也就不一樣;同時,還需要考慮豬場環境以及用藥時的季節與天氣情況。
2)根據季節變化及氣候變化進行保健防疫
中醫學之運氣學說認為:大凡疫病之至,無不與異常之氣候有關。一年四季以夏至分界,先夏至為溫,后夏至為暑,若夏至后三伏中多雨,則證多見熱濕并重;立秋前發病,證多熱重濕輕;立秋后發?。ㄖ^之秋后晚發或伏暑),證多濕重熱輕,但若秋后少雨亢熱,則證多見燥甚濕輕;發于霜降前癥多輕淺,發于霜降后癥則深重。這就是豬高熱病流行發生在每年的8~11月的原因。因此,豬高熱病辨證方法可采用傷寒、溫病理法相統一的辨治方法,在具體辨治時以衛氣營血辨證為主,同時輔以六經辨證,或將兩種辯證法結合運用。衛氣階段,可用大青龍湯或以《寒溫條辨》記載的升降散、蒲氏加味涼膈散等辛涼之方加減化裁;氣營證階段,可用辛涼表散之品如生石膏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淡竹葉、黃芩等以清氣涼營、透營轉氣,在清氣的同時加入涼營之品,防止熱毒進一步內陷營血;營血證階段,可用犀角地黃湯合導赤散化裁;丹地合劑,人用清開靈注射液、牛黃清心丸也可用于此證。
在充分考慮動物生長周期、季節與氣候變化的基礎上,根據當地疾病流行情況(傳染病史)和中獸醫辨證論治原理進行保健防疫,不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,而且能避免動物因發生疾病而引起的減產和降低成本。